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,始于南宋光宗年间。温州地区是南戏的发祥地,诞生了世称中国第一戏的《张协状元》、曲祖《琵琶记》、最早的南戏之一《王魁》、宋元四大南戏《荆钗记》、《杀狗记》、《拜月记》、《白兔记》以及《洗马桥》等脍炙人口的南戏经典剧目,从而使温州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南戏来自民间,创作者多系民间艺人,即“书会才人”。他们熟悉广大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,组成诸如“九山书会”、“永嘉书会”等团体,编写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,特别富有现实性。有时甚至成为人民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。南宋人周密在《癸辛杂识别集》中记述了一段温州人民用南戏来与官府、恶霸进行斗争、并取得胜利的轶事。
宋亡后,温州乐清有一个恶霸和尚祖杰了勾结官府,横行乡里。他强占了一个美貌女子,为避入耳目,他强令庙中一个俞姓和尚的儿子娶女子为妻,并继续胡作非为。俞的儿子不堪忍受邻人嘲弄,携妻出逃。祖杰竟将俞家斩尽杀绝。人民纷纷为受害人鸣不平,要官府秉公而断,而官府却层层受贿,不予理睬。人民“惟恐其漏网也,乃撰为戏文,以广其事,后众言难掩,遂毙之于狱。”由于人民将这事编成南戏,到处上演,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,官府不得不将祖杰杀死在狱中。故称其剧目为《祖杰工文》。
它说明了南戏在它的诞生地,一开始便有人民性、斗争性和社会意义
现存的南戏早期剧本收入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》,其中之一《张协状元》是南宋时的作品,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早期南戏的基本面貌。
《张协状元》喜结连理
作品写书生张协在进京赶考途中遭劫,为贫女王氏所救,并结为夫妻。王贫女筹足盘费,让张协再度赶考。张协一举成名,高中状元,便想抛弃王贫女。宰相王德用想招他为婿,也被拒绝。使得宰相之女郁闷而死。王贫女进京寻夫,被张协赶出大门,只好行乞回家。王宰相恨张协不识抬举,气死自己的女儿,要为女雪耻。当张协被任命为梓州金判别后,王德用便请求皇帝任命自己为梓州刺史。张协在赴任途中遇到王贫女以剑刺之,幸而被人所救,王贫女未死。后遇王德用和夫人,他们发现王贫女与自己死去的女儿长得像,便收为义女,一同赴任。在梓州,贫女对张协以剑还剑,张痛改前非,夫妻重结连理。
《张协状元》一剧,从思想内容来看,应该予以肯定,它批判了宝贵易妻,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不少戏曲史上难是的资料,使我们能较全面地了解早期南戏的戏剧结构,音乐形式和演出情况。
从戏剧结构上看,早期南戏不分“折”,也不分“出”。从头一直演到结束。舞台上没有幕布,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靠赏的唱、念和舞蹈来体现。作品的语言通俗,口语化,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。作品把张协高中负心和贫女的不幸遭遇,予以交错对比的描写,生、旦与净、丑互相穿插、独唱、对唱、合唱、宾白、科介等多种表现手段结合运用,故事围绕中心而贯串始终,矛盾冲突此伏彼起,和宋金杂剧相比,已完全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征。
南戏发展到元代,吸取了北方传来的杂剧的长处,特别是加以北曲的充实,取得了更大的进展。已取得统治剧坛的地位。现存二百多种南戏剧目,绝大部分是元代的作品。元末明初流行的《荆钗记》、《白兔记》、《拜月亭记》、《杀狗记》,被称为四大南戏。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。
《荆钗记》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朝人柯丹邱。王季思先生认为“从现存明刊本《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记》看,文字比较俚俗,又保留了不少温州坊巷旧名和方言土语,当出宋元间永嘉书会才人的手笔。”柯丹邱可能是最后的编写者。
《荆钗记》荆钗定情
作品写王十朋家贫,以荆钗聘娶钱玉莲,婚后两人感情笃深。后王十朋赴京考试中状元,万俟宰相要招他为婿,王十朋以家中已有妻室为由予以拒绝。万俟将其改调到边元的潮州做官,钱玉莲在家,因其继母逼其改嫁土豪孙汝权,钱不从而投江。幸为福建安抚钱载和所救,收为义女。后万俟宰相被劾倒台,王十朋升任吉安知府,回家接母,钱载和想将义女嫁给他,王十朋不从,后荆钗重现,夫妻方才团圆。
《荆钗记》歌颂了富贵不忘糟糠妻的封建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,也刻画了劳动妇女宁死不屈的形象,情节感人。语言通俗,曲白自然,深受人民喜爱。数百年来一直在各地剧种上演。
《白兔记》,作者已不可考,原题“无名氏作”。1967年,在上海嘉定宣氏墓中发现明朝成化年间(1465—1487)北京永顺堂刻本《刘知元还乡白兔记》,内有“亏了永嘉书会才人,在此灯窗之下,磨得墨浓,蘸得笔饱,编成此一本孝义故事”等语,可知此戏文也是温州人写的。作品写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悲欢离合故事。此剧讲述了五代十国连年战乱,牧马人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,李父去世后李家兄嫂逐刘出门投军,逼李三娘改嫁,且百般虐待。三娘劳累过度,寒夜分娩于磨房,恶兄嫂趁她昏迷将婴儿扔入水塘,幸被窦公暗中救起。三娘连夜将夫君信物玉兔挂于儿身并密托窦公为子千里寻父。十六年后,三娘流落于井边救一伤兔于怀,幸与生子相遇,继而与战功赫赫的夫君久别重逢,阖家团聚。李三娘是编剧着意刻划的人物形象,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质和坚强性格。在艺术上具有民间创作质朴自然的特色,吕天成《曲品》评云:“词极古质,味亦恬然,古色可挹。”
《白兔记》救兔遇子
《拜月记》相传为元人施惠根据关汉卿的同名杂剧改编,在长期演出过程中又得到不断加工和提高,现传《幽闺记》是其较好的改定本,共四十出。近年来由施小琴改编,平阳小百花越剧团演出。该剧描写金朝贞元年间,书生蒋世隆与妹瑞莲,尚书王镇之妻与女瑞兰各自在战乱逃难中失散;世隆与瑞兰萍水相逢结为连理;而瑞莲与王镇夫人相遇,被收为义女。后王镇平乱四朝,父女相聚而不认世隆为婿。瑞兰因思夫心切于月下祈愿时被在旁偷听的瑞莲听见,姑嫂二人不谋而合。正值朝廷开科招考,世隆和义弟兴福分别考中文武状元。王镇奉旨招亲,一番周折,世隆、瑞兰团圆,瑞莲与兴福亦成眷侣。
《拜月记》别前盟誓
《杀狗记》为上世纪末温州瓯剧团新挖掘的南戏经典剧目之一,尤文贵改编。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,而且充当戏剧“报幕人”和“画外音”的角色。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,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。《杀狗记》乃戏史中难得的民间家庭题材戏,颇具民俗特色。剧本描写当家兄长孙华,结交乡间无赖,终日吃喝玩乐。孙华听信恶友挑拨,不念手足之情,大雪冬夜竟驱弟出门,置弟死活于不顾。幸家嫂杨月真聪明贤惠,爱憎分明,将计就计,以杀狗之事使其夫醒悟,并使恶友受惩,兄弟终归和好。
《杀狗记》善心无奈
“荆、刘、拜、杀”四大传奇都具有质朴自然的民间创作特色,在戏剧发展史上影响很大,由于它来自民间,人物个性鲜明,爱憎分明,深受市民群众喜爱,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。在明清时期,戏班能否演出这几个戏,被作为评价戏班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。